吳勇的照片給DVD使用 045  

使徒行傳十五章講到外邦人信主是否該遵守猶太人的律法,如割禮、守安息日等等,才能得救?光靠信耶穌是否能得救?這件事引起辯論,保羅和巴拿巴因此上耶路撒冷,要求召開第一次以全教會為名的大公會議,其中有保羅講話、彼得講話、雅各講話、一般弟兄姊妹的講話,最後將此事做一定案。

■權柄與

治理教會有兩樣很重要的東西,一是權柄,一是愛。香港一間教會因為沒有權柄,而使得教會一塌糊塗。他們原來的教會在公寓的一層樓,僅能容一百人聚會,當人數增到兩百人時,禮拜堂容不下,他們決定搬遷,弟兄姊妹也樂見其成,奉獻了許多錢,好不容易看中一處可容納四、五百人的地方,此時卻有兩種意見出現,傳道人擔心少數不贊成的人會從此不來教會,為著等那些不贊成的人點頭,因而錯失機會。那些建堂的基金怎麼處理呢?有人認為應該做神的好管家,若把錢存入銀行,利息追不上物價的上漲值,通貨膨脹,應該投入股票市場,在當時股票行情好的不得了,誰買誰就賺。但沒想到他們一投入,股票就往下掉,一千萬只剩七百萬,這賠的三百萬該由誰負責呢?教會中議論紛紛,原先主張買股票的執事們紛紛開溜,教會中仍然吵鬧不休。本來一、兩百人的教會,最後一百人都不到。因為沒有權柄,不會斷事,而鬧出這麼大的差錯。若沒有權柄,教會執行工作一定非常困難,沒有權柄,一定會出問題。

教會權柄的來源與社會權柄不同,社會權柄的來源是由上而下,在上位者賜下或派任,教會的權柄是由下而上,是弟兄姊妹肯定你與神的關係,根據你做人處事的態度,你的權柄從這裡來。我們斷不會說我有長老的地位,我就有權柄。教會的權柄與社會的權柄完全不一樣。

教會的權柄是由下而來,所以千萬不可在律法中運用,要在愛裡面運用。某教派的福音書坊曾發生過一件事,一位姊妹在其中任職會計,有一次她的一位同學遠從嘉義到台北,她為盡地主之誼,於是向書坊請假,帶她的同學到北海岸的野柳一遊,返回台北後沒有回書坊,直接回家休息,因為她結婚八年後好不容易才懷孕,一上午的遊覽,覺得很累,想要休息,以免胎兒受影響。沒想到那天有一件稅務的問題亟需處理,長老要她到書坊來,這姊妹說身體太累,請容許在家休息,明日再辦,長老認為這姊妹抗拒命令,請人送字條到她家,無論如何下午一定要回書坊。因為長老用權柄,這姊妹不得不來,長老覺得這姊妹不夠順服,有頂撞抗拒的心,應該治一治她,於是搬出一大堆帳,要她一定要當日整理清楚。這是此教派訓練人的方式,把別人最不愛做的事交給你,看看你是否能適應。這位姊妹做到第二天清晨才回家,沒多久胎兒流產。等了八年好不容易懷孕,沒想到卻又不保,這家人因此完全跌倒。雖然要順服權柄,但權柄不要在律法中用,應該在愛的裡面運用,如同這個例子權柄用錯地方,讓這個家庭受到傷害。權柄若在愛的裡面運用,權柄就不會出事。

教會中講愛,是我愛人,而不是要人愛我,你要人如何待你,你必須先如何待人,你沒有先付出,又如何要求別人愛你呢?所以在屬靈的事情上應該如此行。

■教會中的斷事

教會中有許多事要處理,我們會遇見「可」與「不可」,「對」與「不對」,「是」與「不是」,必須下判斷。斷事有兩種,一種是獨裁斷事,另一種是民主斷事。獨裁斷事如尼哥拉,民主斷事如老底嘉。獨裁是一個人的主張,民主是多數人作決定,少數人服從。獨裁是從前封建君主時代所用的辦法,民主是今天社會上所用的辦法,但教會的斷事不是獨裁,也不是民主。

教會的斷事不是獨裁也不是民主,它究竟如何斷事呢?神藉著聖靈感動路加,將教會斷事的方式記載在使徒行傳十五章。教會中有兩種行政,一種是事務行政,一種是屬靈行政,事務行政包括辦公室、名冊、桌椅、詩歌本、文具、對外的關係等等,屬靈的行政包括聚會的安排、肢體的交通、婚喪禮、培靈聚會、傳福音的聚會等等。教會中的長執即屬於事務與屬靈的行政人員。

為防備屬世的東西進入,教會必須擬訂規條、章程,為防備年代改變,教會會跟著起變化。譬如約瑟的時代,埃及政府還尊重猶太人,約瑟一死,猶太人就被迫害。這一代教會的路如何走,長老如何產生,工人如何出來,大家都有默契。可是年代一久,年輕的一代不一定認可當時所作的決定,會認為時代變了,我們也該跟著變。因著這緣故,教會就擬訂一些辦法出來,使教會能夠保守一個樣式。

這些辦法不是不好,可以叫屬靈的事情不受侵犯,但如果太過絕對,就會讓聖靈沒有自由,太過於墨守成規,就會被一些規範條例給綁死了。教會中不用獨裁、不用民主,又有這些辦法、章程、規範,所以斷事的問題就不得不講究。

一、尼哥拉的斷事法

尼哥拉的意思是征服人,爬到人的頭上。人都喜歡被擁戴、被高舉,早期教會有獨裁出現,今日教會依然有這種獨裁。現在會獨裁的,多半是那種倚老賣老的人、才華出眾的人,或是在教會中出錢最多,在教會中勞苦功高的人。這些人講話大聲,他說什麼就是什麼,造成弟兄姊妹敢怒不敢言,不敢頂撞得罪。所以我們斷事要公允,萬不可用獨裁方式。

教會中都是弟兄姊妹,但有些人仗著才華出眾、在教會的歷史久遠、在社會中的聲望高,就要高人一等,就要征服人,這是不對的。我舉個例子,威靈頓將軍打敗拿破崙之後,有一次他在一個小教堂中禱告,一個農夫進來,不識這位大人物,跪在他旁邊,教堂的牧師悄悄在他耳邊提醒,嚇得他立刻站起來要走,威靈頓將軍拉著他的衣袖說:「弟兄呀!我們在神面前完全是一樣的。」他沒有把社會的地位帶到教會,沒有把社會的身分帶到神面前。

教會不許可你將社會的身分地位帶進來,教會也不許可你仗著年紀大,爬到別人頭上,仗著才華出眾征服別人。教會中都是弟兄,都是肢體,大家都是一樣的。

二、老底嘉的斷事法

老底嘉代表人的風俗和人的意見,也就是權柄在人的民主。但教會是神主,而不是民主;教會是神權,不是人權。今日教會受社會風氣的影響,把人權帶入,沒有走往神權神主的方向,而以多數決定的民主方式處理事務,結果產生毛病。教會增長之後,同工多了,一件事的決定往往由少數服從多數來定案。民主斷事乃是尊重大家的意見,大家認可後才執行。民主原是好的,眾人以為美的事應該去做,但眾人以為美卻未必正確,如果眾人以為對的就正確,當初耶穌被釘十字架而死就是應該的,所以眾人以為對的未必正確。

神覺得這件事很重要,交代路加記錄,把當時教會中的事務如何處理斷定,召開一次會議,叫耶路撒冷會議。這次會議,路加在使徒行傳十五章中,將斷事的模式用整章的篇幅完全記載下來,把教會斷事的樣式清楚的擺在眾人面前,不是民主,也不是獨裁等屬世的方法,而是屬靈的方式。

保羅當時提出得救的問題,引起很大的爭論,有人覺得只有救恩是不夠的,還須要加上律法。恩典與律法出自約翰福音一章17節:「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;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。」所謂律法,就是神的要求。十誡是律法,馬太福音五章至七章是律法,整本舊約就是律法,是神對人的要求,也讓我們看見人沒有辦法做到神對人的要求。

人一生下來就被訓練要有律法的思想,要成績好就要用功,想要得著就要付代價,從小到大都被要求守律法。從我們蒙恩以後,就從律法走入恩典。恩典不是你做什麼,乃是白白的賞賜,它和罪過、行為、責任沒有關係。恩典若與罪過有關係,它的價值就不存在;恩典若與行為有關係,恩典就太便宜而被藐視;恩典若與責任有關係,恩典就不是恩典了。

但是,人走到最後又會回到律法,譬如學聲樂的人,最講究兩個地方,一是橫隔膜,一是共鳴區,橫隔膜是力量,共鳴區是聲音的位置。一個好的聲樂老師,非常著重學生的橫隔膜是否經常保持力量,是否能將音量送至共鳴區。一般人沒有經過訓練,習慣用喉頭發聲,或知道方法,但不知不覺又會回到喉頭,共鳴區如果在喉頭這一點點的位置,一用力量周圍的肌肉就膨脹,壓迫聲帶,唱出來的聲音就不好聽。

我們習慣喉頭唱歌就會回到喉頭,我們習慣律法就會回到律法,於是由恩典又回到律法中。保羅當時的問題就發生在這裡,一些人覺得恩典不夠,還要加上律法,不加上律法無法得救。保羅覺得猶太人所不能負的軛,怎能加在外邦人身上呢?舊約中人無法守住神給人的要求,神用幾千年來教育人類,卻教不好,可見沒有辦法靠律法,所以新約給人另外一條路──依靠恩典。

因著律法與恩典的問題,保羅與他們爭論,因為保羅是後輩,爭不過他們,於是保羅到耶路撒冷面見使徒、長老,向他們請益,希望他們對於此問題做出一個裁決,耶路撒冷因而召開一次大公會議,將此事做一斷案。

當時教會中的規矩實在太多了,吃飯要洗手、生下來要受割禮、要守安息日,到今日這些規矩與恩典糾結在一起,如果在此處糾纏不清,無法做一個好的傳道人,因為對於救恩的問題,你的教導會不倫不類。現在除了律法,又加上方言,認為不說方言就不得救,還要有洗禮,而且要浸禮才能得救。中國大陸有的地方還有哭三天才能得救的奇怪規矩。還有一些教義辯論的東西,災前被提與災後被提、一次得救與永遠得救、一次聖靈與多次聖靈等等許多的爭論。

聖靈的問題,至今已辯論了一千多年,弟兄姐妹可將這個問題歸為兩類,一類是約翰,一類是路加。約翰是復活日,路加是五旬節日;約翰講生命,路加講是工作;約翰講子的應許,路加講父的應許;約翰所講的是火,路加所講的是風;約翰所講的是無形,路加所講的是有形。我們看見對聖靈有不同的論點,但如果你把它分成兩類就簡單多了。另外,聖靈的名詞有內住的聖靈、外臨的聖靈、澆灌的聖靈、聖靈充滿等等。

對於聖靈的問題,我的看法是,一切都不必理會。聖靈一共分三部,一是得生命、得應許的聖靈;一是內住的聖靈或叫充滿聖靈,是聖靈在我裡面;一是澆灌的聖靈或聖靈充滿,是我在聖靈裡面,是我浸在水裡面,不是水在我裡面。所有這些名詞,如充滿、澆灌、洗都不必管,它的結果都是過聖潔的生活、得勝的生活、結果子的生活;是得能力、承擔神的使命、完成神的旨意。

聖靈充滿是什麼呢?聖靈在你裡面做主,等候主所應許的。使徒行傳二章33-41節,我們看見耶穌升天,耶穌被高舉,耶穌被稱為主,耶穌成為基督,門徒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,領受所賜的聖靈,這與你所做所行完全沒有關係,而是因為耶穌的升天高舉。耶穌的升天高舉,一方面是祂自己得榮耀,一方面是信徒得澆灌。

有一個人認為耶穌得了榮耀,而人卻未得著澆灌,所以他說:「主啊,如果還沒升天、還沒被高舉、沒被立為主、沒被立為基督,當然就不能得榮耀,但既然已經升天、已經被高舉,就不能不得榮耀,那我就不能不被聖靈澆灌。」他立刻就被聖靈澆灌。這個是被聖靈澆灌的事實。

巴拿巴與保羅到了耶路撒冷,並沒有立刻見彼得,而是先由教會的使徒、長老接待他們。保羅與巴拿巴見長老,長老便召集大家,請弟兄姐妹來開會,大家互相交通,每個人都有資格講話。做為一個領導人,不但要眾人聽他的話,他也要聽眾人的話;不但正面的話要聽,反面的話也要聽。雖然最後仍由年長者作裁定,但聖靈會藉著眾人說話,讓裁定者聽眾人的話。

雅各當時是眾人的領袖,他聽眾人的話,神也讓聖靈藉眾人的口來說話。當時最先說話的人是法利賽人,他們認為一定要受割禮才能得救,因而引起兩邊的辯論。彼得接著發言,彼得認為人得著赦免,不是自己做什麼,而是因為耶穌的死,人得著聖靈澆灌,不是自己做什麼,而是因為耶穌的升天,若要行律法才能得救,外邦人如何懂得律法?若要受割禮,羅馬人怎麼有割禮?割禮是猶太人的背景,如何叫外邦人去承當呢?當時有一些人因聖靈的澆灌而得救,彼得將這些事實提了出來。辯論的理論雖然重要,但理論不可脫開事實,它是事實的背景,如果只有理論而沒有事實,理論是空的,不是真實的。所以彼得把事實拿出來,用以證明誰是誰非。

此次會議中有各人的發言,形成兩面的意見,最後由雅各說話,做斷定。會議開始由猶太弟兄說話,其次是彼得說話,他拿出事實,第三是保羅說話,最後雅各作斷案,這是它的程序。整個過程中有獨裁嗎?沒有。因為大家都可說話,也有雅各的說話,他是聽了大家的意見之後作出斷案,他的斷案是聖靈在斷案,並非獨裁斷案。所以教會的斷事要以此為榜樣。但辯論一定要拋開血氣,沒有成見、沒有壓力。血氣是會傳染的,你聲音大,我聲音更大,問題就不能解決。也不能有成見,眼睛帶有顏色,看任何事都不對,看對方好,他的任何事都好,看對方不順,他的任何事都不好。

雅各是主的兄弟,斷案者一定要是領袖,雅各是因為耶穌的關係而做領袖嗎?當然不是。他如何成為領袖呢?教會開始的時候,並不是他做領袖,而是彼得。保羅與巴拿巴一起,開始是巴拿巴為領袖,後來才是保羅,因為保羅在神的工作上、說話的份量上改變其領袖地位。耶路撒冷的教會派約翰與彼得去撒瑪利亞,當時的領袖是彼得,但從撒瑪利亞以後,彼得的地位就慢慢下降。做為一個領袖人物,不是一直都做領袖,誰在主面前有學習、誰在主面前較能夠犧牲、愛人、關懷人,大家自然承認他是領袖,他自然站在領袖的地位上。

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-7節:「並且顯給磯法看,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;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,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,卻也有已經睡了的。以後顯給雅各看,再顯給眾使徒看。」這裡提到磯法與雅各,並沒提約翰,可見此時領袖地位在轉變,雅各已漸成領袖。雅各一定有他的特點,才能得領導地位。加拉太書一章18-19節:「過了三年,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,和他同住了十五天。至於別的使徒,除了主的兄弟雅各,我都沒有看見。」這裡也提到雅各。本來彼得、雅各、約翰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,後來雅各的名字被提出多次,漸漸雅各的名字寫在彼得前面,不說從彼得那裡來,不說從耶路撒冷來,而說有人從雅各那裡來到安提阿。使徒行傳十二章17節:「彼得擺手,不要他們作聲,就告訴他們主怎樣領他出監;又說:『你們把這事告訴雅各和眾弟兄。』於是出去,往別處去了。」耶路撒冷有好多位同工,有幾萬個信徒,但彼得看重的是雅各。由這些經文中,我們看出彼得是最先的領袖。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,使徒中也不可一日沒有領袖,他下監之後,雅各就替彼得站出來,開始取代彼得的地位。

雅各的斷案,其實是聖靈的斷案,只有聖靈才有權柄。使徒行傳十五章節:「所以據我的意見,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。」「因為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;惟有幾件事是不可少的。」(徒十五28)所以雅各的斷案,就是聖靈的斷案,聖靈藉著領袖人物作出決定。

交通的時候,大家都可提出意見,但並不是提出的意見就要照著做,領袖會去聽每個人的意見,看看其中是否有聖靈的聲音,是否有聖靈的聲音從彼得口中出來,或由保羅、眾弟兄口中出來。彼得說聖靈對他說話,而且拿出事實,保羅說聖靈對他說話,而且也拿出事實陳述。做領袖的雅各,聽出這是聖靈在說話,他藉此把這事做了斷定。一個領導者要學習聽話,聽聖靈替大家所說的話。

經常弟兄姐妹的話很多,但讓人感覺靈不對,因為聲音和聲音是響應的,靈是響應靈的。做為一個領導者,要能分辨出是靈在他裡面說話,還是他自己在說話。

辯論的時候,不論聲音大小,到最後斷案的是領袖。所以教會的斷事,不是尼哥拉,不是老底嘉;不是獨裁,也不是民主。教會斷案乃是大家說話,那一種說話是出於聖靈,藉著領袖聽大家說話,憑著他靈裡的感覺來斷定。早期教會的斷事方式在使徒行傳第十五章中定了下來,這也是將來我們到教會中應該要學習的。

既然要學習,千萬要記得辯論的時候不要有血氣、不要有壓力、不要有成見。做為一個領導者,不只是人聽我的話,也要能聽別人的話。彼得下監之後,雅各取代彼得的地位,成為使徒的領袖,大家有事都找他討論商討。做為一個領袖,大家聽他的話,他也聽眾人的話。

■教會中的理事問題

我一直覺得教會中有個觀念上的錯誤。教會中有一種人是全時間服事,有一種人是部分時間服事;有一種叫屬靈,有一種叫屬世。我比較不贊成把教會中的人分成這兩等。此外我也不贊成把一般信徒稱為平信徒,另一種叫長老、牧師、或某某領袖。把一般弟兄姐妹叫做平信徒,是根據聖經中的那個章節?我沒有看過。我所看到的是羅馬書六章到十二章,六章講奉獻,十二章也講奉獻,開始的奉獻是肢體的奉獻,譬如以前眼睛用來看報、看小說,現在你會覺得看聖經比看小說報紙更重要,譬如以前你信口雌黃,論人長短,後來以口奉獻,不論人長短,說安慰人的話、鼓勵人的話,話語一出讓人得益處。到了第十二章就不再分你的口、你的眼、你的手、腳,而是把身體獻上的全人奉獻。

奉獻是什麼呢?凡一個得救的人,把自己分別出來歸神,便叫奉獻的人。羅馬書一章至五章節講得救,五章節至十二章講得勝。一個人得救後就開始奉獻,這是肢體上的奉獻,得勝之後就開始全人奉獻。

羅馬書中並沒有把人分成全時間的、部分時間的;屬靈的、屬世的。羅馬書只有一個方向──人都應該全時間為神,把你的全部放在為神工作上,不是說你白天在教會全時間工作八個小時,或是奉獻出部分時間一個晚上或幾個小時。所謂全人,是你所有的一切,包括你的家、你的公司、你的職業等等。全人奉獻是把你的家、你的公司、職業全部奉獻出去。家中讓神作主;公司的經營是為神經營,就要誠實、童叟無欺,不用手段詭詐賺錢 ;職業上也是為神,不循私取巧、不逾越職分。因此,我不贊成教會中有如此的分法。

一、教會斷事重要,理事也重要

教會人多,事一定多,我們若將人與時間在教會的事奉上做一個安排,能用全時間事奉的人一定少,而以部分時間事奉的人較多,如果放著多數人不用,只用少數的人,這將是教會很大的損失。那些少數全時間奉獻的人,他們會自己出來為神所用,我稱他們為工程師、監督工作,那些人數較多的,我稱他們為作工的人。就好像建房子,設計的工程師、監督工不須要很多,但沒有工人,房子蓋不起來;有工人而沒有工程師、監督工,房子也是無法完成,所以每一種工作的人都很重要。

教會中因為人數多,事情就多,事情多就必須會料理,面對這些多數作工的人,不但要會斷事,還要會理事。你要想辦法將這些多數作工的人,網羅到教會的事工上,網羅之後該如何讓他參與?如何安排他們呢?好比猶太人有一百萬,有行軍、駐營,你如何讓行軍有次有序、駐營有條有理呢?如果沒有理事,則行軍無序、駐營雜亂,等到教會一團亂的時候,問題就來了。

如何讓這些多數人忠心、專心?有一種人今日換這工場,明日換那工場,這種人不專心,一定不能用。若要離開工場,應該是工作情況好起來再離開,情況不好之時離開,是不忠心。可是很多弟兄姐妹,多半都選擇工作不好時離開,你若是理事的人,要有這種常識。

二、理事的原則:著重人的問題

使徒行傳這本書不是一本工作手冊,它沒有說教會如何組織,人才如何安排,但使徒行傳讓我們看見,一切工作的問題都出在人的問題。因為神要我們著重的不是工作問題,而是人的問題,所以理事不是從工作上著手,而是從人上面著手。人要是不好,工作怎麼安排都不好,人若好,工作不安排也是好的。

三、靈性消長就如海灘退潮、漲潮

有一個機構讓我非常頭痛,因為每個人都說每件事情都亂,我把他們找來,想要把事情釐清,他們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。既然說不出所以然,為何有那麼多話呢?原因就出在人的關係不好。和人處不好,對方眨眨眼,你會覺得一定有什麼事,看到對方動口,就想他一定在說我什麼,問題因此產生。教會中如果人沒有問題,人的關係都很好,其他都可蓋過去。我們看看退潮的海灘,所有髒東西都顯現了,當潮水一來,所有的一切都掩蓋了。靈性就如漲潮退潮,當靈性走下坡時,什麼不好的東西都出來了,靈性回升時,什麼東西都被掩蓋了。

■結語

現今一般教會工作,都著重事而不著重人。但使徒行傳廿八章完全沒有講工作如何,而是講工作的人如何。所以我們在教會中理事,這個重點一定要掌握好。治理教會,要看重人,而不是工作,不然教會治理不好,不會進步。

(張婉華整理)

備註:有興趣訂購〈吳勇全集〉的讀者歡迎致電,台灣,台北,(國碼+區域碼/886+2) 26452625,手機:0958234799。美國手機電話:1-6783239684。電子郵件請寄:davidseem@gmail.co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吳勇長老全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